徐灵胎悲痛不能自已,盖血涌斗余,已经无药可施。
到天刚亮的时候,朱亭立就去世了。
痛彻心肺,这是一种失去朋友的悲痛。
徐灵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用手使劲砸着门旁的柱子,眼泪喷涌而出。
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名医啊!害人之药锋利如刀!
后来,他写下了这样的话:“十年幸活,殒于一朝,天下之服热剂而隐受其害者,何可胜数也!”
关于这个病,可能性有多种,也可能朱亭立患的就是一个重病,但是徐灵胎用平淡的方式告诉他不用担心,去掉了他的心理负担,然后用药使得他在平稳的最佳状态中存活了多年,但庸医不明轻重,只用两个月就破坏了这种平稳,使患者丧命于一朝。这是今天也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总之,在临床中不断地遇到这种悲剧,徐灵胎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他的怒火终于要喷发出来了!
网友提问,为什么庸医都是用温热补药出的事儿啊?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正问在点儿上。
这要从古代中医的传播方式来说起。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那时候除了师徒相传,就是靠刊行的书籍了,一本书刊行了,流传开后,大家都看,影响很大。
可古代某些人写书有个臭毛病,就是特不客观。
本来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可如果这位老兄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体会,就狂写这方面的,不管另一方面了,打个比方好比说饭和菜应该是就着吃的,可这位老兄对菜的作用很有感觉,就狂写吃菜的好处,甚至狂贬吃饭这件事。
这种毛病在古代中医的著作里经常出现。
到明朝末年的时候,非常流行温补,什么熟地、附子、r桂、干姜等等温热药非常流行,主要是由于写使用这些药的书比较流行,结果导致到了清朝,有很多大脑思考问题不谨慎的民间医生看了书以后就跟着附和,用药喜欢用这类风格的,出现了许多的误治现象。
后来,等到清末王孟英又狂写清凉药的好处,他的书卖得特火,大家又跟着学,结果等到民国初年四川的祝味菊(外号祝附子,以善用附子闻名)到上海的时候,发现上海已经没人敢使用附子了。
这种现象现在还存在。
本来中医是最讲究y阳平衡的,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些同志手里就只剩下一头了?
看来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必要的啊!
此时,愤怒的火焰正在徐灵胎的心中燃烧,他正准备找个地方开火呢,一本书很不合时宜地跳入了他的眼睛。
这本书算是倒了大霉了,被徐灵胎这样的高手撞上了。
徐灵胎从此开始了他的勇猛的跟帖生涯。
【跟帖高手】
这本书名叫《医贯》,是明朝的赵献可写的,让我们来从头谈谈这位赵献可的《医贯》吧。
话说明朝初年有位太医叫做薛立斋,是位高手,尤其外科那是真厉害,但他看内科病有个特点,就是总那么几个方子,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逍遥散、补中益气汤等等的,但他高明的地方就是,在这些方子里面来回的加减,出入其间,效果还不错,虽然他不太擅长用寒凉之药,但总没出大格。
后来的赵献可一看,这好啊,这么来看病省事啊,学会这几个方子就该差不多了,于是就设计了一套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只用这几个方子就够了。
其中他还尤其重视补阳,认为命门之火在人的身体中至关重要,所以大力提倡温补命门之火(说白了,就是补肾阳)。
这书当时影响很大,很多人照着做(其中估计就有我们前面故事里的庸医们)。
当然,后来此书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因为徐灵胎同志开始跟帖了。
徐同志跟帖的方法和现在网上的跟帖差不多,具体的c作流程是:拿来你的书,你写一段我跟着驳斥一段,一段不漏,全部给你贴上。
赵献可同志在九泉之下如果知道有这么个跟帖的主儿,一定脑袋都会气爆的。
现在让我们来把原帖和跟帖节选若干,来看看当年“网络”大战的盛况吧。
赵献可写到:“余所以谆谆必欲明此论者。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的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他的意思是说:我之所以如此絮絮叨叨的来回讲这个补阳的道理,是想让世上喜欢养生的同志和治病的同志,都要知道肾阳的重要,要随时注意在补火上下工夫)
徐灵胎同志马上跟帖到:“养身补火已属偏见,况治病必视其病之所由生,而一味补火,岂不杀人乎!”(徐同志跟帖马上说:用补阳来养生已经是偏见了,看病就更需要看病是怎么得的,您用一个火字就全给盖了,您就不怕害死人吗?)
得,赵献可算是白写了。
赵献可又说了,如果您把命门火这事儿搞明白了,那“明乎此。不特医学之渊源有自,而圣贤道统之传,亦自此不昧。而所谓一贯也,浩然也,明德也,(徐灵胎同志此处跟帖:假如孔子云参乎吾道是火,孟子云吾善养吾火,《大学》云在明明火,岂不绝倒耶!)玄牝也,空中也,太极也,同此一火而已。”(徐灵胎同志此处跟帖:太极是一团火?有是理耶?)
得,赵献可同志又被人抓住短处了。
再来看看。
赵献可又说:“人之初生,纯阳无y,
喜欢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请大家收藏:(m.dmbook0.com),爱久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