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div;热门推荐:
早在1943年年底,政变上台的保加利亚政府就在保加利亚境内扣押了几批物资,并且囚禁了押送物资的人。
这批物资当中,既有铁矿,又有稀土,还有一些石油、煤炭之类的燃料。
本来,这批物资是会交到德国人手上的,但因为保加利亚转投苏联阵营的缘故,所有本来送往德国的物资都一律遭到新保加利亚政府的扣押,当中大部分物资的来源地是保加利亚的邻居、苏联/俄罗斯的“世仇”——土耳其。
土耳其在二战当中,充当了一个很尴尬的角色,他们既向德国提供军需品和工业原材料,又保持中立的立场,使他们的货船、物资能够畅通无阻地通往德国占领区而不受到任何参战国的攻击。
德国是个缺乏资源的国家,但又急需大量的矿产资源以应付战争的军工生产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国家看准了这个商机,向德国出口矿石、军需品和燃料之类的物资,以满足德国对这些资源的需求。
作为回报,德国不仅向土耳其支付了多笔可观的资金,还向土耳其提供了诸如fw190战斗机、bf109战斗机之类的先进军备,令土耳其的军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但尽管得到了先进的军备,优厚的回报,土耳其在整个二战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加入过轴心国阵营,到了后来,见风使舵的他们还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对抗德国法西斯势力。
在宣布加入同盟国之后,土耳其并没有给同盟国提供多少帮助,他们未出一兵一卒,只是在外交上作出帮助盟军的姿态。这点毫无意义的姿态,根本就无法抵偿他们先前对轴心国提供的资源贡献。
土耳其给德国提供的资源能用来生产大量的坦克,大量的武器,他们提供的燃料也能提供军队所需,为他们的闪电战、坦克战提供了动力,对德国的军工生产和军需补给做出了很大的帮助。
但对于同盟国而言,土耳其的加入基本上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他们不但没有出一兵一卒,而且不用为他们对轴心国阵营的帮助而付出任何的代价。在战争结束后,土耳其还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苏联。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土耳其既帮助轴心国,又加入美国阵营对抗苏联的行为明显不符合苏联方面的利益,这个国家控制着黑海的出入命脉,而且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对苏联有利的事情,对苏联来说根本就是一个祸害,至少来自21世纪的曼图洛夫也不知道土耳其从建国以来对苏联干过什么好事,坏事则干了一大堆。
作为一名穿越者,曼图洛夫当然知道土耳其“未来”对苏联的取态和动作,所以他打算借着二战的机会,以土耳其给德国提供援助为借口,发动一场针对土耳其的战争,从土耳其手上夺取海峡的控制权,打通黑海出入航道,让苏联的舰队能够自由出入黑海。
然而,以苏联现在的局面来看,并不适合对土耳其这样一个中立国开战。
现在,苏军绝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西线,对抗着德军的残余兵力。苏军已经从德国手上取得了整个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控制权,并且占领了德国的普鲁士、波森、西里西亚地区,推进到奥得河一带,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德军倾全国之力,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组建了数十万人的民兵部队,担当保卫首都的任务。而德国正规军的主力,则在奥得河一带部署了一道防线,阻止苏军进攻柏林。
与此同时,苏军真正的主力也从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进入了奥地利和捷克境内,由于德军主力在柏林一带,奥地利的防守相对空虚,只有1个不满员的集团军(只有4万人)坐镇。
结果,在苏军和保加利亚军的6个满编集团军成功将德军围困在维也纳城内,在连番的猛攻下,将德军整个集团军消灭,占领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另一路苏军主力则集结了上百万人的兵力,从斯洛伐克进入了捷克境内,在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的帮助下迅速解放了俄斯特拉发、布尔诺、布拉格等城市,并且随同奥地利的苏军向西推进,兵锋直指德国巴伐利亚地区。
本来,斯大林和朱可夫等人都认为苏军应该倾全力进攻德国首都柏林,以尽快占领纳粹德国的首都,消灭纳粹德国政权。
但曼图洛夫在最高统帅部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柏林对于苏联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因为柏林本身的战略价值不高,经济价值不大。
毕竟德国最重要的军工企业并不在柏林一带,而是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还有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地区,就算苏军拿下了柏林,德国照样可以把首都迁往其他城市,继续与苏军抵抗,因为他们还掌握着德国南部和西部的工业设施,为德军生产军备和军需品。
为此,曼图洛夫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案,建议苏军先拿下捷克和奥地利,然后从捷克和奥地利向西推进,进占德国巴伐利亚地区和巴登-符腾堡地区。
当德国失去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地区之后,他们国内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便会落入苏军手上,毛瑟、梅塞施密特、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著名军工企业便会成为苏联红军的囊中之物。
到时候,苏军不但能从这些企业手上得到德国最为先进的军工技术,还能从工厂那里得到现成的德
喜欢重生苏联请大家收藏:(m.dmbook0.com),爱久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