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从荀彧的遭遇看历史的纠结
荀彧死了,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对荀彧的死都表示惊讶呢?因为荀彧是非正常死亡。按《三国志.荀彧传》的说法是“以忧薨”。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命令荀彧同行。荀彧已知道曹操有杀害自己的意思,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荀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不管哪一种说法接近真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彧的死亡与忧郁有关。荀彧在曹魏集团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一个大谋士为什么化解不了自己的忧郁呢?这是他的忧郁受他的人生观限制,受他的人生信条限制,荀彧不具备鲁肃那样的大胸怀。鲁肃早就断言,汉室不可兴,而荀彧认识不到这一点。荀彧一心一意要做的是匡扶汉室的大功臣,做汉家王朝的忠臣孝子。所以,荀彧必然会有忧郁,因为荀彧的人生观与社会现实矛盾重重。我们在贾诩智慧人生一节中讲过,人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不能缺智慧。没有智慧,有了的也会丢失,有了智慧,没有的也会创造。贾诩具有这种智慧,他总能凭智慧化险为夷。但是,荀彧不具备有贾诩这种生存智慧,所以,当现实与理想相背离时荀彧无法排遣,由此必然忧郁,必然纠结。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荀彧纠结这个问题。
一、不理解曹操而令他纠结。
荀彧早年在袁绍那里,他认为袁绍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就离开了袁绍。离开袁绍后投奔了曹操。荀彧之所以要投奔曹操,是因为在他看来曹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有能力实现干大事的理想。荀彧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称荀彧是他的子房。由此可以看出,两人是一见如故。随着曹操事业的不断做大,荀彧似乎感觉到他对曹操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理解曹操。对于这一点,我认为荀彧对于曹操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
第一,荀彧当年跟随曹操,以为曹操本是一个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才成立义军的。是怀着忠贞的诚意,保持谦让品质的。因为当年曹操自天子播越,首倡义兵……乃心无不在汉室。不想曹操今天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背离了荀彧对曹操当初的这些认识。迎天子幸许都后,一连串的事情都让荀彧找不到北。先是许田围猎,曹操敢纵马直出遮住天子之前,以迎百官万岁的呼声,明显地表现出对天子的不敬,毫无谦让品质可言。后是诛杀国舅董承,弑董贵妃,直至诛杀伏皇后,控制天子等一系列行径,不但看不到曹操匡扶朝廷,安定国家的义举,反而感觉到曹操是个乱世奸雄。这是荀彧无法排遣的心结。
第二,荀彧当年建议曹操迎天子的初衷是,拥戴主上以服从民众的愿望。持最大的公心以使天下豪杰服从。扶持大义来招收天下英雄豪杰,以此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而今天曹操被天下视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奸雄,汉家天子被囚禁在皇宫里,成了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曹操每每以皇帝圣旨为借口,号令天下诸侯,由此荀彧不理解。
第三,曹操口口声声称其志有限,早年只是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来被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在墓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愿已过矣。荀彧想既然是其志有限,人臣之贵已极,意愿已过,为什么还要追加自己为魏公呢?这让荀彧更加难以理解。
荀彧之所以不理解曹操是因为不理解曹操的苦衷,曹操之所以不放权,特别是不放弃军权,在曹操看来最少有两点理由。其一是为国家计,其二是为自家计。为国家计是“设使国家没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可是大实话,曹操在的时候,没人敢称帝。曹操去世了,曹丕称帝了,之后从不想称帝的刘备也成蜀汉皇帝了,之后,孙权也称帝了。曹操在世时,汉献帝虽说不自由,但那个汉朝还在,那个没有职权的汉献帝还是汉献帝,尽管名存实亡,毕竟还有个名在。曹操去世后,那个汉朝,名也不存在了,实更不存在了。从这个角度看,曹操称自己为国家计也不无道理。为自家计,他也够坦白的。曹操说,他如果没有军权,一家人就性命难保,这也是老实话。曹操在世的时候,掌握了军权,一家安康。曹操去世后,到了孙子辈,慢慢地大权开始旁落,孙子后代不但荣耀不再,性命也不保了。这一切荀彧在世时没有预感,逝世后更不可能知道,所以,荀彧无法理解曹操。
荀彧之所以纠结,是其人生观决定的。人生观决定了荀彧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荀彧最初看到的是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那是真的,后来看到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是真的,因为曹操与时俱进了。
最初曹操与荀彧的人生观基本一致,都是想“奉主上以从民望”。后来主上也与时俱进了。荀彧与曹操最初见到的那个主上汉献帝是在洛阳。在洛阳时的汉献帝只要谁能让他生存,谁就是忠臣孝子。曹操赶到洛阳,让汉献帝解决了生存危机,所以汉献帝感激不尽地称曹操“真乃社稷之臣”。此时的曹操也真的只想做一个社稷之臣。因为此时的曹操与汉献帝一样,也有生存危机,也需要汉献帝支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dmbook0.com),爱久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