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蝉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
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
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越发精细。
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装饰玉和玩赏玉
装饰玉可分为实用装饰玉和纯装饰玉,前者有玉梳、玉头簪、玉碟、玉带钩、玉带板等;后者除各种玉雕首饰外,有随身佩带的玉佩、玉坠、玉勒子等。装饰王主要以佩饰玉为主,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以鸟、鱼、人等形状制成自己喜欢的玉佩饰了。还有形似玉环,但都有缺口的玉玦,则是最早的玉耳饰。它们形制简单,但古拙的风格显示了先民的审美特征。
商周时期,佩饰玉大量出现,大多为扁平片状器。
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非常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玉组佩”。这种玉组佩没有严格而明确的定制,只是依个人的爱好,讲究玉的色泽和形式的对称与和谐。
汉代玉器独具自己的风格,阴线细如游丝、清晰有力;线条简练无崩裂,有“汉八刀”之称。
唐代的王器数量不是很多,但独具风格的佩饰尚存,如玉飞天。
宋代以后,玉佩饰极为盛行,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
明清时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饰丰富多彩,琢玉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由于玉石的细腻温润及古人赋予它的种种道德观念,人们更加爱玉、珍玉。除了佩带装饰之外,贵族富豪及文人名流们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情操常在案头摆几件玉质艺术品,以品味观赏,怡情把玩,故导致了玩赏玉的大量出现。
玉组佩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装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
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串联形式趋于简化,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世人所知。
玉玦
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
喜欢梦里的岁月长河请大家收藏:(m.dmbook0.com),爱久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